为深化爱国主义教育,传承红色基因,7月3日—7月5日,经济学院组织“长街铭赤忆,经路铸红魂”社会实践团队,由2名指导教师与5名学生组成,走进长春红色地标,开展为期三天的沉浸式研学实践,在历史现场感悟精神伟力,以行走的思政课筑牢信仰根基。
实践首日,团队踏入东北沦陷史陈列馆。在讲解员的生动介绍中,师生们透过泛黄的文献、锈迹斑斑的实物及逼真的场景复原,全景式回顾了东北沦陷时期的屈辱历程。在“经济掠夺”展区,日军强占矿山、垄断商贸的史料与数据,引发经济专业学生的深度思考。“这些铁证不仅是历史伤疤,更警示我们:经济主权是国家安全的重要防线。”学生看着斑驳的文物诉说着“落后就要挨打”的教训,激励青年扛起守护家国的时代重任。
次日,团队来到南大营旧址纪念馆。作为“九一八事变”中东北军首战抵抗的战场,馆内陈列的钢盔、刺刀与作战沙盘,重现了1931年9月19日凌晨的激烈战斗。“原来教科书上的一句话,背后是无数军人用生命书写的抗争史。”经济学院学生王程燃同学感叹道。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,让团队深刻领悟到:爱国不仅是情感共鸣,更是需要付诸行动的责任担当。

实践最后一站,团队在长春烈士陵园庄严肃立。青松翠柏间,师生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鲜花,默哀致敬。在烈士事迹陈列厅,杨靖宇将军“以棉果腹,雪地作战”的壮举、赵尚志烈士“头颅可断,信仰不灭”的誓言,让现场师生热泪盈眶。面对镌刻着两万余个名字的英烈墙,青年学子们纷纷表示,将以先烈为榜样,用专业知识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。

此次长春社会实践之行,通过“看、听、思、悟”相结合的方式,让师生们在历史现场接受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。学院将继续探索红色教育与专业实践融合的新模式,打造“行走的思政课堂”,引导青年学子在历史中汲取智慧,在实践中锤炼本领,以青春之我书写强国新篇章。